首页
>地名管理>地名文化>地名考证

关于不夜名称由来及含义的探讨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11日 14:16 信息来源:威海市地名网 访问次数:

  今荣成市埠柳镇有不夜村,是西汉不夜县的县治。对于不夜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含义,历史上,古人的认识就有分歧,现代学者也有新的见解。笔者认为,不夜初名夜昜,源于“有日夜出”,至西汉置县时,始名不夜。谨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历史上关于不夜名称含义的争议

  不夜城历史悠久。《齐地记》、《太平寰宇记》诸书都认为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古莱子国所筑的城邑。近年来,境内不断出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虽然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器物的形制,对殷周时期莱子国的境地是否到达这里尚有异议,但对当时这里已出现较大城邑却无分歧。西汉时期,东莱郡不夜县于此设治。王莽篡改不夜为夙夜。东汉初年,裁不夜县并入昌阳县。此后,这里成为普通村落。

  历史上,不同的史籍对不夜名称的由来、含义有不同的记载。最早对不夜名称的由来、含义进行记述的是《齐地记》。该书认为:“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据《齐乘》等书记载,此《齐地记》作者是解道彪,或谓解道虎、解道虔,但不知是何代人。由于唐代颜师古引《齐地记》所云为不夜县作注,致使“有日夜出”的观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今仍见于近几年重版的各类辞书。

  但古人对不夜名称由来、含义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取得一致。宋代以后,陆续有人对“有日夜出”的观点提出疑义,提出不同的见解,分歧颇大。《太平寰宇记》云:“不夜城即春秋时莱子所置邑,以日出于东,故以不夜为名。”《续山东考古录》云:“不夜县故城在西三十里,颜师古注,《齐地记》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按:此亦想当然耳。”清代张嵩认为“有日夜出”只是一种臆说,“托于古者,使人莫可究诘。”他在《不夜城考》一文中提出:“日之丽天,无私照者也,出入晷刻,东西自微有蚤晚然,既出之后,断无一隅有日,四海不见之理。果使古者有日夜出,虽以不夜名天下,可也何所据而独名一城?”张嵩对不夜名称含义的见解是:“以其近于日出,沐光最先,故直谓之不夜。”清道光《荣成县志》云:“《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又云海底三更见日,光芒四起。”清道光《文登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述。

  不难看出,古人虽都认为不夜之名由来于日出,但对名称含义的具体所指却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是“有日夜出”,有的则认为是“近于日出”。

  现代关于不夜名称的语源见解

  现代学者从民族、语言与地名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对不夜的名称进行研究后,提出不夜可能不是汉语地名的观点。

  谭其骧先生认为地名中的“不”字是古代分布在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言。周振鹤、游汝杰先生认为,在古汉语中“不”是虚字,汉语地名惯常不用虚字,“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汉语来源的。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他们以西晋前含“不”字的县名不而、不其、不夜和山名不咸为例,阐述了这种观点。不而县在今朝鲜境内,不其县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境内,与不夜同处山东沿海,不咸山今名长白山,在中朝边境。他们指出:山东和朝鲜自古就有交通往来,一是经东北陆路,一是直通海路;有人认为《诗·商颂·长发》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表明商代的势力范围东达渤海以东的朝鲜一带,所以商亡以后,商宗室箕子又在朝鲜立国;据此东北、朝鲜、山东沿海地名应该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提出,由含“不”字地名的分布来分析,或许可以认为东北到朝鲜和山东沿海居住着同

  地名和民族都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地名中常常保留着已经消失了的古民族语言,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与迁徙,往往可以在地名中找到线索。借助民族学对民族兴衰、迁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地名学研究的质量,尤其有助于古地名语种的识别。因此,不夜可能不是汉语地名的观点,是有充分根据的。

  不夜不是初始的名称

  既然“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汉语来源的,那么,《齐地记》以汉语解释不夜,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事情却并非如此。不夜可能不是这个春秋城邑的初始名称。

  据《荣成县志》记载:“不夜城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保货即宝货。唐代贾公颜疏:“案彼周景王时患泉轻,将更筑大泉……文曰宝货。”“夜昜止保货”即“夜昜之宝货”,是始于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时的一种货币。这种货币仅发现于不夜,不见其他地方出土,说明夜昜之地就在不夜一带,历史上不夜曾名夜昜。

  不夜与夜昜,孰先孰后?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不夜可能只是汉县名称,不是莱子所筑城邑的初始名称。春秋时期,这个城邑名谓夜昜,而非不夜。根据是: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关于战国时期胶东只有“夜邑”(在今山东莱州市)和“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市)的记载,不夜、不其之名只见于西汉时期的县名,不见于秦代以前的记载。这一史实说明,战国时期胶东还没有出现含有“不”字的地名。二,战国时期,包括夜昜在内的胶东都属齐国东莱地,“有日夜出”已经不再单指夜昜一城,而是泛指东莱,成为整个东莱的象征。因此,齐将安平君田单的封地以夜为名。虽然由于城邑的兴起衰败,夜邑与夜昜并非一地,但其名称是一脉相承的。夜邑之名当与“有日夜出”相关。夜昜、夜邑、不夜三名中的夜字,是它们有着共同渊源的见证。据此分析,或许可以认为夜邑、不夜之名的产生,是夜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作用下进行演变的结果。

  夜昜之名明显地包含“有日夜出”之义

  昜字读阳,为阳的正字。“昜者,云开而日见也”。夜晚的天空出现太阳,这并非谬传,历史上即有记载。这种景观的产生,同海市蜃楼一样,完全是由大气空间的光折射造成的,是一种符合自然科学的大气物理现象。对于夜日现象,古人亦有记述。1838年1月3日(清道光丁酉腊日),文登县人林培玠在今荣成市石岛一带目睹过夜日,并在《废铎呓》中留下了关于“夜日”现象的记述。原文如下:“道光丁酉腊日,石岛口居停。有夜作叶子戏者。时约夜半, 窗纸大明,室内几榻毕现。启户视之,旭日已升。各散,将归。未几,窗纸复晦,依然昏夜。逾数刻,鸡始鸣。是夜有钓于海上,宿舟中者,见三日并耀,光烛遐陬。诘朝有北方来者,云山外并无此异。” 林培玠由夜日联想到不夜之名,在文末按语中写道:“今志夜日一则,知无稽之言亦非无因,阅此可以破千古之惑。”

  在古代,不夜城周围的地理环境与石岛口相似。既然大气空间的光折射能使石岛出现夜日,那么,古时在不夜周围出现夜日也是可能的。《齐地记》虽然没有谈到具体实力,但不能因此排除历史上确有此事的可能。张嵩囿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对夜日现象疑惑不解是正常的。由于夜日只是一种范围很小的局部现象,一隅有日,四海不见,所以独名不夜(夜昜)一城。


(原载《地名知识》1991年第五期 作者 李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