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信息>工作动态

市民政局关于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3日 15:01 信息来源:威海市民政局 访问次数:

9月2日,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市民政局副局长苗家,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做客“学理论,懂政策,做明白人”微访谈栏目,就“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相关问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互动交流。

1、我市如何推进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工作?

答:为深化我市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拟在全市开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改革,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和效能,我们要求在2019年10月底前,经各区市人民政府授权,将社会救助审批权委托下放到镇(街)实施,镇(街)将作为社会救助受理审核审批主体,区(市)负责社会救助监管备案和资金发放。

2、“放管服”改革后的社会救助办理时限有什么变化?

答:社会救助审批程序将进一步简化,整个审批程序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其中核查阶段12天,审批阶段为8天。

3、“放管服”改革后如何申请社会救助?

答:申请人向镇(街道)提出社会救助申请,也可委托村(居)代为提出申请,详细申明家庭财产状况和申请理由,并提交必要的生活必需支出情况、医生诊断证明、购药发票及明细、院校录取通知书、学籍证明、学费发票等证明材料,签订承诺委托授权书,镇(街)对材料齐全的申请人信息进行信息核对。

4、申请人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应该如何申请?

答:申请人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申请地镇(街)受理申请。非申请地镇(街)和村(居)要协助做好申请人情况摸查工作,做好登记备案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申请地镇(街)。

5、申请救助后,相关部门如何对申请人信息进行核查的?

答:核查工作分为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个步骤。

①信息核对。镇(街)在1个工作日内,将承诺委托授权书通过各区市提交至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按程序进行信息核查比对并反馈结果。

②入户调查。申请地镇(街)组织村(居)共同参与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等工作,对申请人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和生活必需支出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实。

其中信息核对工作和入户调查同步开展,需要10个工作日完成。

③民主评议。申请地镇(街)把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市核对中心核对结果和进村入户调查情况进行汇总,组织村(居)两委班子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评议。

6、社会救助是如何审批的?

答:申请地镇(街)在1个工作日内依据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参照村(居)两委评议结果,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救助条件的在申请地村(居)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由镇(街)民政工作人员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领导小组组长在2个工作日内签字审批,自下月起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

7、急难型临时救助如何申请?

答:符合急难型临时救助对象范围的,镇(街)在24小时内先行救助,并在5个工作日内登记救助对象、救助事由、救助金额、治疗情况等信息,补齐经办人员签字、盖章等手续。

8、如果发现申请人实际情况与承诺委托授权情况不一致的应该怎么办?

答:申请人可在5个工作日内,向受理机关陈述、申辩,申请人不进行陈述、申辩或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地镇(街)要出具盖有镇(街)印章的不符合社会救助告知书,书面回复申请人具体原因,并将告知书留档保存。对于故意隐瞒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情节严重,或者提供虚假申请材料、虚假证明的,要列入社会救助失信人员名单,一定期间内不再受理社会救助申请。

9、“放管服”改革后如何增加基层经办服务能力?

答:我们将通过5个方面强化工作手段,一是精简救助申请材料。按照上级要求,最大限度简化审核审批所需证明材料,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能够完善填写表格的,不在要求提供纸质材料;开展一次性告知救助政策、办事程序等事项,努力让困难群众“最多跑一次”;推行申请人授信承诺制度,以信任的角度受理承诺事项的申请;严格按照“一人一档一册”的标准规范加强档案管理。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省救助综合管理平台使用,推进全市救助平台的应用,统筹分析使用全市各部门掌握的社会救助对象信息数据,依托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的规范化管理和精准化救助。三是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各区市出台购买服务相关文件,通过委托第三方配合镇(街)、村(居)开展社会救助家计调查、自理能力评估、需求评估等社会救助工作,将每个村(居)核查“尺子”变成全区标准统一的“尺子”,更好的保障社会救助公平公正。四是健全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区市要强化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作用;镇(街)要落实建好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村(居)设立好社会救助工作站,配合社会救助协理人员开展救助工作。五是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和宣传。各区市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镇(街)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和村(居)民政协管员的业务培训,增强服务效能;各级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通过在村(居)张贴社会救助政策明白纸、发放社会救助宣传手册等方式,把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提高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