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问政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19号提案的答复(建立社区虚拟养老模式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17:25 信息来源:威海市民政局 访问次数:

郑晓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社区虚拟养老模式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在养老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市充分满足养老需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我市成为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既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也是今后要重点开展的工作。

一、加大扶持,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制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威政发〔2013〕21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威政发〔2014〕38号)、《威海市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暨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威政办字〔2017〕82号)、《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方案》(威政办字〔2019〕33号),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发展要求,制定财政投入、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放权给市场、放权给社会,让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到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中。二是加大配套支持。在全省较早出台《威海市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威海市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威海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威海市农村幸福院建设和管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细做实。三是实施养老服务标准化。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制定115项标准,盛泉老年公寓、万福苑老年公寓、荣成市社会福利中心等多家机构成为全省标准化试点单位,建立从设施、管理、服务、人才等全过程的标准规范。12349平台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并主持修订1项山东省地方标准。四是加大设施布局规划。出台《威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指导意见》,按照功能定位划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养老服务圈。五是实施地方立法。2017年,率先在省内颁布实施《威海市居民养老服务保障条例》,对居家和社区养老保障进行了专章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本市户籍老人可免费享受健康查体、特困老年人可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等内容,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培育养老服务组织等等。

二、凝聚力量,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坚持把社会组织作为解决政府政策盲区和市场调控失灵的有效补充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后劲。一是成立市级养老服务业协会。广泛吸纳涵盖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培训机构、公益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在内的130个会员,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与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体育健身等行业有机融合,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作用。成立老年人能力评估委员会,指导各区市成立养老服务评估专家组织,组织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星级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二是培育养老服务实体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以市、区市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为依托,建设1000平方米的全市社会组织孵化园,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资金、师资等支持。入驻孵化园的公益组织涵盖为老服务、助残服务、志愿者登记管理等范畴。开园以来,累计开展为老、助残、济困等各类服务3000余场,受益老年人近10万人次。其中,“薪火相传”志愿者联盟,以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骨干,成立40人的红色教育宣传团,定期到社区、学校,开展革命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家园”志愿联盟,定期为“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优抚)对象开展义务帮扶、精神抚慰等活动。“春华残障康复服务中心”,常年为重度残疾老年人进行康复服务。助力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危重病人、临终病人提供专业的心灵呵护服务。

三、整合资源,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一是加快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各区市政府不断加大居家社区养老基础投入,通过置换、新建、购买、租赁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养老发展无偿提供服务设施,政府给予建设、开办和运营补助资金。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行政审批服务局出台《威海市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与管理工作,确保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截至目前,日间照料服务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81%的农村社区。二是推动设施转型升级。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支持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转型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居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居家养老、短期托养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数达40家。

四、创新载体,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打造全省首个“虚拟养老院”

一是打造全省首家市域一体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由社会资本投资2100万元,建成市域一体化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12349,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对入网户籍老年人免费赠送话机,并给予每户每月10元话费补贴,这种普惠性补贴方式在全省也属首例。试水“O2O”(线上到线下)的运作模式,整合各类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便民服务零售商等3000余家,为全市居民,特别是居家老人提供200余项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零距离”。项目实施以来,平台日呼叫量约为2000次,累计上门服务13万次,实施紧急救助403例。二是推进养老信息化。在建设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投资400万元,建成涵盖62万老年人的全市养老信息数据库,同步推进与全省养老管理平台、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实现省、市、县联网运行,以信息化整合老年人需求信息和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程。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威海市实施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并依托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在全市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将低保、城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等七类老年群体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每月提供30—60小时的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服务。四是提档升级打造“虚拟养老院”。按照“两厅、七中心、四个工作站”的设立布局,探索建立集呼叫服务、积分养老、质量管理、文化教育、养老咨询、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产品及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数字化、模块化管理模式。借助该项技术,全市60周岁以上66.5万老年人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年龄分层、地域分布、居住状况、子女情况、养老服务需求等数据统计分析,无形当中为政府了解百姓的需求提供了一手资料,努力实现“民有所需,我有所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初衷。“虚拟养老院”作为新时代互联网潮流下的新型产物,其智慧、便捷、独特的服务模式打破旧有养老机构的框架限制,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更为庞大的“虚拟社区”。威海市“12349”养老服务中心结合居家养老社会需求和完善加盟企业服务质量监管,实现了“做精做优”由粗线条定位向具体化、科学化路径转变,把养老机构内专业的服务模式、服务标准引入社区家庭,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高标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当老人有服务需求时,只需一个电话,“12349”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选派专业机构工作人员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日间照料、养老咨询、居家护理等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同时“12349”中心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回访,保障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高效率运行。

五、强化培训,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坚持 “培训+培养”的原则,多渠道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成立市级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学校,连续多年实施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对培训初、中级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学校,分别按每人1500元和2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在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目前,我市已有方正外国语学校、市卫生学校、威海技师学院3所学校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同时,联合卫生健康委、人社等部门,进一步明确在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时,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对待,对所取得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业绩成果予以认可,并执行所聘专业技术岗位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且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在护理岗位实际工作满3年的养老护理员按职业等级发放5000、7000、10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在严格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打造智慧养老模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把我市社区养老工作推到新高度、再上新台阶。

非常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