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名管理>地名文化>地名考证

黄窠寺考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17:50 信息来源:威海市地名网 访问次数:

  在桥头镇方吉村的北面有道山岭,东西走向,长1公里,海拔205.4米,叫黄窠岭。在黄窠岭主峰的南坡有座古寺,叫黄窠寺。
    黄窠寺的选址非常奇妙。寺庙后的黄窠岭的西端几乎成直角向南拐了个弯,寺庙就建在这个拐角处。庙前是梯田,在距庙约百米的南面有道山坎,是从庙西的山岭向东南方向斜着延缓下来的,构成了一个太师椅子形,把寺庙围在这个椅子圈里。除不背东南风,其余7个方向的风都背。住在这里冬暖夏凉,空气新鲜,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
    据传,解放前黄窠寺香火不断,到庙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又是我党的联络点,1944年被我人民政府接收管辖,在寺庙里建起了蚕茧站,至今仍有人在这里工作。
  黄窠寺始建何年?有怎样的沿革史?为什么叫黄窠寺?当年寺里念的是哪家的经?这些问题是考究的主旨。
  关于黄窠寺的历史资料,文、荣、威三市区的档案馆里暂未查到。暂时能看到的唯一史证,是至今躺在蚕茧站门前的《重修黄窠寺碑》,由于年代久远和过去反对封建迷信运动等多种原因,仅有的这只碑也被敲打得字迹残缺,模糊不清。但,尚能看出一些碑文的意思。
  碑文告诉我们:
  1、黄窠寺的地理位置。在文登县(那时没有威海市荣成县)东北50里,距温泉都(都:小于县的行政单位) 6里处,是座古刹,历代良久相承不绝。
  2、重修黄窠寺时,寺庙里的住持和尚名叫高元松,是自幼出家进寺的。
  3、重修黄窠寺的原因,是“年深日久,大殿方丈(住持住的房间)、山门佛像,通共颓毁、房屋崩倒”。
  4、重修黄窠寺的资金来源:是施主曲坤、林材两人率领寺庙管委会成员筹措的。
  5、动工时间、程序:癸酉年起动工,先建大殿,再妆塑像、菩萨、罗汉,功成后的第二年,又修方丈,复盖山门,修葺厢廊,直至竣工。
  6、重修黄窠寺的目的:一是为了重新整理,重振烟火,二是为了传于后世,达到“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之目的。
  7、碑上标明了寺庙的四至,刻印了地域范围。
  8、碑上的姓名,刻有文登县文林郎李需光、县垂张思理、主簿赵梦龙、典史贾思议。还有石匠栾尚仁、栾一岩、栾世豪、栾尚礼,木匠宋天明等人之名。
  9 、碑文由宁海州儒学庠生杜□春撰文,由虎窠寺喜贵丹书写。
  10、立碑时间:明朝万历十四年岁次酉戊仲冬吉日立(约是1589年冬立碑)。
  从碑文中还可考究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从重修黄窠寺的癸酉年(1573年),到黄窠寺再次破损被拆的1980年9月,历经400余年,如果从开始建寺到重修该寺,也历经400左右年,那么黄窠寺的始建时间就是南宋的孝宗至光宗年间,即公元1163一1190年前后。
  2、黄窠岭古时林茂草丰,寺庙选址处,更是藏风聚气。“窠”的含义,是鸟兽住的窝。这可能是“黄窠寺”得名的依据。需要证明的是,黄窠岭是因寺而得名,非是相反。从碑文上看,西面的宁海州还有个虎窠寺,可能也因居处林茂而命名。
  3、黄窠寺历经700余年,“历代良久相承不绝”,说明此寺不仅历史久远,而且香火亦盛。
  4、黄窠寺是佛教圣地,不是道家之居。这从碑文中的“住持”、“菩萨”、“罗汉”、“僧”等词可以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