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我市召开“学党史、办实事”现场推进会。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玉建同志围绕“强化为民情怀 积极担当作为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作了典型发言。
强化为民情怀 积极担当作为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全市民政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及时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惠民之策、利民之举传递到群众心坎上。
一、办好热线连民心。坚持把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为沟通民意的连心桥,健全热线办理制度,实行承办、答复、回访、研判、整改闭环管理,按期办结率、服务过程满意率、办理结果满意率一直保持“三个100%”。对群众诉求逐项分析研判,既就事论事、立行立改,又举一反三、注重源头化解。针对有的群众反映“无名路”问题,组织全面排查,理顺工作流程,对27条“无名路”进行了命名。针对群众反映有些儿童因父母重残、入狱等无抚养能力生活陷入困境,在全市排查出24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拓展市儿童福利院的业务范围,对有意愿的儿童进行免费代养。
二、广开渠道察民情。坚持问题导向,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做到干部沉下去、问题带上来,增强办实事的针对性。围绕脱贫攻坚,对全市3万名低保、特困对象每月遍访一次,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围绕疫情防控,对158家养老机构每家安排一名民政干部驻守,帮助解决41万只口罩、260只测温仪等急需物资。围绕服务基层群众,为每个村、社区配备1—2名民政协理员,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在服务群众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电话调查群众对村和社区服务水平的满意率达到97.7%。
三、创新突破解民难。聚焦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攻坚突破,去年以来争取社会救助改革、街道服务创新等8个国家和省试点,乡镇服务能力建设等16项典型经验作为全国、全省优秀创新案例推广,争取上级养老扶持资金4700万元、是全省最多的市。围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长年困扰家庭和社会问题,率先依托市社会福利院实行集中收治,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收治低保中的精神、智力等重度残疾对象,实现“收治一人、解放一家、安宁一村”。围绕解决力量不足、服务不优的问题,创新服务模式,建立32处分散特困供养服务站,为全市7690名服务对象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在全国打响“海螺姑娘”服务品牌。
四、着眼长效纾民忧。在解决群众现实困难事的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修订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增加“家庭支出”为低保认定条件,放宽了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和车辆等认定标准,将210户因病等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为实现精准救助、应救尽救,制定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强与人社、医保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17个部门的74项救助信息资源,建立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对9类救助对象实施精准认定救助,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五、亲情服务惠民生。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以亲人之情、儿女之心,千方百计关照好。为了减轻肿瘤患者经济负担,在日常救助的基础上,争取中华慈善总会在我市设立抗癌药品发药点,药品种类增加到6种,年免费发药4200万元,帮助582名患者走出绝境。为了满足90%以上的老人居家养老需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推动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失智老人发放定位智能手环。老年餐桌连续两年列入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去年计划建设145处、完成500处,覆盖1300多个村居、惠及12万多人,今年计划再建设100处,让更多的老人吃上热饭、感受温暖。
为民服务永无止境。我们将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感悟初心使命,在干部作风大改进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全心全意办好民生实事,努力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