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动>问政

威海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26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改善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养老条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3日 09:08 信息来源:威海市民政局 访问次数:

曹新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养老条件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措施

(一)健全保障制度。一是健全兜底保障机制。出台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和低收费集中托养服务制度,对困难失能老年人,省内率先实现集中托养服务全覆盖,年均统筹政府资金0.3亿元,按照低偿收费原则,对失能、半失能的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补贴1200元、900元。二是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帮扶制度。在每个村设立一名民政协理员,负责对本村留守老年人

进行定期走访和帮扶工作。依托6012349信息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全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开展主动关爱服务。三是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通过“政府买单、实体操作、分类服务、监督管理、绩效考评”的方式,将低保、城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等七类老年群体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每月提供30—60小时的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服务,累计服务70万人次。

(二)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发展助餐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老年餐桌指导意见,实施老年餐桌建设三年行动,已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066处,覆盖1318个村(居),日均服务3万人次。在城市,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一块、企业让利一块、老人承担一块,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惠的“一餐热饭”。在农村,创新“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信用积分奖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信用超市”“信用小菜园”等,全市成立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为近1.7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威海市推动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有关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重点报道。二是推广互助养老模式。以首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引导社会力量、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以“小投入”解决“大需求”。在城区,探索“积分养老”模式。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在农村,试点睦邻互助养老服务。设立睦邻互助点,从网格员、村民代表、低龄老年人中招募睦邻互助员,配套建立信用积分奖惩、监管机制,为农村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探视、居家、应急、转介等服务,实现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服务送上门”。三是探索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把“互联网+”的思维引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全省首个市级居家养老与便民服务信息平台—6012349,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救助、养老服务、助餐送餐等24大类200多项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三)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保障。市卫生健康委强化独居、留守老年人健康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一是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开展老年健康大讲堂讲座和“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依托基层开展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人健康素养明显提高,2023年全市已组织宣讲46次,30000余人受益。二是开展义诊活动。全市卫生系统持续开展健康义诊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医务人员为社区群众和老党员免费量血压、测血糖,耐心细致地回复群众咨询的各种医疗健康问题,并指导有既往病史的群众如何服用药物、营养饮食和适量运动,面对面向群众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和常见病救治知识、医疗卫生健康科普知识,倡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障睡眠,真正做到了把健康送到家门口。截至4月底,累计巡诊517村次,出动医务人员2193人次,服务群众9000余人次。三是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活动。各基层医疗机构均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心理关爱服务;家庭签约医生定期进行健康随访;社区志愿服务者对生活有困难、行动不便、病残和身边无子女照顾的老人,提供送温暖服务,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利用现有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使老年人身心健康、老有所乐。自2019年开始,我市6家社区申报了国家项目点,共计为1312名60岁以上老人录入国家老年人信息关爱系统。

(四)强化经济保障。市农业农村局发挥财政、扶贫、项目等作用,着力加强独居、留守老年人收入和生活帮扶。一是持续发挥财政资金项目带动帮扶作用,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保障。今年3月以来,扎实开展财政帮扶资金项目及资产管理规范提升专项行动,逐个项目会诊评估,建立问题台账,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整改,进而有效提升财政帮扶资金项目及资产运营管护水平,确保项目资产良性运行,实现项目预期收益。同时,严格程序,指导项目收益合理分配。在发放项目收益分红时,引导重点向高龄、失能老人倾斜,根据其经济、健康状况、子女赡养情况等进行精准差异化分配,不断提高经济困难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二是积极推动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履行带动帮扶责任,吸纳农户就近务工增收,缓解独居、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加强对龙头企业日常监管,特别针对参与财政资金项目建设的龙头企业,及时掌握其带动务工和经营发展情况,确保带动成效。今年以来,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就近务工2620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同时,优化项目资产收益使用方向,通过使用项目资产收益设置公益岗,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2021年以来,全市共设置公益岗位487个,吸纳就业人口653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623人,发放工资60.49万元,有效提升留守、独居老年人的救助供养水平。三是探索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引导农户就近务工,提高留守、独居老人被关爱照顾质量。今年以来,严格财政衔接资金项目论证入库、立项审批等源头环节,确定项目联农带农方式,鼓励村集体和农民以参与建设的方式自建自营小型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就近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目前,已开工项目中,吸引弱劳动能力或半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30人、一般农户58人,总人次达到700人次左右,已发放劳动报酬10万元,人均增收1136元。通过就近务工留住农户,使农村高龄老人不再空巢,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下一步打算

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关爱服务活动,多层次提升留守、独居老人生活质量。一是积极推广“积分养老”“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加快研究互助养老具体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管理准则、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相关政策。推进“时间银行”新型养老模式试点,计划在文登区率先试点,并总结提炼主要做法,研究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探索拓展养老综合体、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等单项或综合服务设施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继续开展义诊活动。将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家下村巡诊活动,今年将下派8000余人次医护人员下乡巡诊,实现全市2431个农村全覆盖,为百姓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是继续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活动。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全国老龄办工作要求,持续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类干预,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今年年底前,完成经区西苑街道汇福社区老年人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以上答复,请指正。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养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对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威海市民政局

2023年6月13日

(联系人:秦子凯,联系电话:589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