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崖头街道河西社区“合伙共治”工作法
河西社区成立于1993年3月,辖6个居民小区,居民2901户、4126人。社区共有85栋居民楼,其中三分之二建于1980年左右,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社区周边有企业商户600余家,商居矛盾比较突出。为破解治理难题,河西社区探索实行“合伙共治”工作法,通过抓队伍、强机制、促提升,持续放大资源集聚效应,壮大社区“朋友圈”,有效提升服务居民的水平。社区先后荣获“全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威海市‘红色引擎’党建工作示范点”、“威海市最美志愿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一轴多方,壮大合伙共治力量
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广泛动员辖区居民骨干、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增强共治底气。一是健全自治合伙人队伍。在深化“社区书记—网格长—楼长—单元长”四级队伍体系的基础上,将30名办事公道、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培养成为小巷管家,将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设在楼栋,推行在职党员、自管党员到楼栋党小组报到,依托“小小会客厅”真正实现了“党组织进楼栋,服务在身边”,畅通居民反馈问题渠道,通过入驻社区会客厅轮值坐班、配合网格长日常走访等方式,引导自治骨干在收集居民诉求、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协商议事等方面贡献力量。二是建立共治合伙人组织。与共建单位组织联建,结成党建共同体,同心同行,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充分发挥辖区商业优势,组建由245个爱心商家组成的河西社区信用商家爱心联盟,通过设置爱心商家议事会,定期开展“下午茶”畅聊、“圆桌谈”等活动,加深联盟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参与社区公益志愿、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延伸社区合伙人范畴。随着新业态的发展,社区及时将共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新就业群体(外卖、快递、网约车)等力量补充到“社区合伙人”中,引导他们发挥自身在资源、专业、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参与社区治理,与社区形成共治合力,实现“合伙共治”思维的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二、创新机制,提升合伙共治效能
社区坚持以组织培育孵化、品牌意识培养、集中信用激励等措施,推动“合伙共治”实现从个体到团队、从松散到专业的转变。一是创新社区领办模式。探索实施居委会领办注册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模式,发挥社区综合优势,结合社区的现实问题和居民需求,重点培育孵化文体娱乐、公益志愿、便民服务、矛盾调解等4大类16支社区社会组织,将相同爱好、技能、特长的居民进行组织化引导,实现自治合伙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服务的转变。二是实施“金牌合伙人”计划。每半年评选一次“金牌合伙人”,集中进行挂牌表彰,共评选出金牌合伙人136个,有效调动合伙人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人物与商户的模范带头作用。2022年,由社区指导、金牌合伙人牵头,社区信用商家爱心联盟正式注册为崖头街道商会,实现了由单纯接受社区指挥到独立组织开展服务项目的蜕变。三是创新社区信用建设。坚持信用融合,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里”。依托市级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省首家“社区红色信用银行”,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的“红色信用六步闭环工作法”获评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每月开展1次信用产品兑换激励活动、每半年举办1次集中信用表彰,提升社区合伙人的荣誉感、获得感,累计参与社区服务人数达5.5万余人次。通过“信用+志愿”的方式,以信用为抓手,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加入到社区小巷管家、志愿者队伍当中,扩大社区志愿队伍,助力精致幸福社区建设。
三、服务赋能,推动共治提质增效
社区以提供项目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为目标,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争取“合伙共治”水平与居民满意度双提升。一是服务项目化。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服务是最美的承诺。社区党委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第一标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设计了康乐坊、罗锅桥维修等一批常态化便民服务项目,积极组织合伙人认领实施。例如开办了全市首家公益厨坊,发动“小老人”服务“老老人”2万余人次;实施“寿桃来贺生日会”项目,每月为社区60周岁以上的居民举办集体生日会。二是服务个性化。针对社区居民康养保健方面的需求,由社区提供场地,组织合伙人定期开展推拿、针灸、艾灸、康复指导等服务56次;针对社区行动不便老年人就餐等困难问题,组织新就业合伙人为老人送餐上门、理发等,累计服务480余人次。这些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赞扬。三是服务特色化。打造了“幸福公社”主题院落、“益坊巷”主题街区等一批特色服务场景,开展“公社服务日”“社区市集”等特色主题活动,丰富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形式,引导合伙人结合自身优势,为居民提供日常便民维修、优质低价产品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共同打造精致幸福社区。
一心为民 扎根泥土绽芳华
——河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芳芳先进事迹
陈芳芳,女,1982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10年7月参加社区工作,2017年4月任河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坚持以“党建+信用”为抓手,聚焦“精致服务 至善河西”社区品牌,带头成立“至善公益服务中心”,开办城区首家公益厨坊,首创“红色信用银行”,发展信用商家爱心联盟,探索实践“社区合伙人”的基层治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威海市攻坚克难基层好干部”、“威海市和谐使者”、“威海战‘疫’最美社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一中心”让志愿浸润社区。2018年,陈芳芳牵头成立河西社区至善公益服务中心,组建起洗乐缝艺坊、罗锅桥维修等16支居民自治志愿队伍,吸引600名志愿者加入,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依托红色信用积分体系,链接爱心商家,孵化成立了“荣成市信用商家爱心联盟”,现已发展会员245家,共为社区争取信用发展基金、物资等折合资金108万元。打造“美德信用主题院落”项目,集中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一厨坊”让老人尽展笑颜。围绕“如何服务好老人”,2019年,为解决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领办荣成市首家公益厨坊,为社区80岁以上居民提供“一元午餐”,并链接爱心商家和外卖平台,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得到了老人的一致好评。创新设置“‘两新’聚力,助老送餐”项目,为10位高龄老人送餐上门,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将非遗面塑融入“寿桃来贺生日会”,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自运营以来,累计服务老人23000余人次。今年又创新推出了“河西幸福公社”服务日,将乡村的好产品推荐给居民,助力乡村振兴。
三、“一银行”让治理赢得人心。建立全省首家“红色信用银行”,陈芳芳总结的“红色信用六步闭环”工作法入选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被山东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她将信用与社区治理相结合,链接商家为居民提供信用礼遇600余种,建立“12+2”信用兑换机制,极大地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因地制宜在辖区内设立3处不同主题的“邻里会客厅”,组建起党员、志愿者等120人的7支“小巷管家”队伍,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问题纠纷263件,真正让居民走出来、聚起来,有事大家谈。